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聚乳酸行業深度報告:限塑令持續推進,PLA進入高景氣區間 2022-08-09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tockzmt/2022-06-07/doc-imizirau7069780.shtml"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報告出品方作者:申萬宏源,劉建偉,劉靖,周羽希)1.降塑令持續升級,PLA迎需求拐點1.1第一梯隊:中、歐政策力度大各國政府積極制定限塑禁塑法令,推進一次性塑料改革。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數據,過去五年中,有60多個國家實行對一次性塑料實施禁令或征稅,歐盟、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已逐步將“限塑令”升級成“禁塑令”,并將禁塑產品范圍從塑料袋擴大至一次性塑料用品。2022年3月,來自175個國家的國家元首、環境部長和其他代表在內羅畢聯合國環境大會上達成一項歷史性決議,簽訂在2024年底前結束塑料污染,該協議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由于吸管、方便袋、地膜等需求剛性,未來替代品市場空間廣闊。1.1.1中國:國家和地方持續推進,各省進度不一開展全國限塑,逐步實現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清零”計劃。2008年1月,我國首次頒布《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從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禁止企業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且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制度。2012年國家加大政策力度,鼓勵發展生物可降解塑料及其系列產品開發,為進一步實現全國限塑打下基石。到2020年1月,國內“史上最嚴限塑令”—《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出臺,政策明確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四項一次性產品的禁令實施時間和地區。嚴令頒布后,國家商務部、國家郵政局等部門出臺相關法案,全力支持禁塑政策。各地區政策落實進度不一,海南和北京執行力度較大。目前,我國已有20多個地區出臺相關降塑法案。2015年吉林省率先提出禁塑政策,成為國內第一個全面“禁塑”的省份,規定全省商品批發和零售等行業不得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2019-2020年,各地限禁塑政策密集出臺,且大部分地區都達成階段式開展塑料治理的共識,分202020222025年為時間節點,分階段完成目標限塑計劃。政策實施至今,各地區進展不同,其中海南和北京執行力度大,截至2021年海南各相關市縣已淘汰關停傳統塑料制品的生產企業或生產線;各市縣限塑政策普及率超90%,且在全省重點行業場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平均占有率已達到72.85%;北京地區限塑政策實施成果顯著,2021年北京市塑料袋銷量同比下降37%;主要品牌快遞的累計投入使用可降解塑料包裝袋達3370萬個。除海南和北京外,山東、浙江等其他地區禁塑進展略慢。短期來看,大部分地區限塑政策受限于不可降解塑料源頭治理難、大面積推廣受限、政策試點還未完成試驗等問題、供應商產能釋放慢,禁塑推進較難。未來伴隨著先行地區限塑目標達成帶來的示范效應,以及可替代塑料產能釋放,其他省份和地區有望逐步推進。1.1.2歐洲:政策明晰,最嚴法令進入執行期歐盟最早開始實施限塑政策在2015年,政府提出在2019年底歐盟成員國的民眾年平均塑料袋消耗量必須低于90個年,到2025年該數字將下降至40個年。隨后,歐盟委員會于2019年頒布史上最嚴“禁塑令”,從2019年7月1日開始,歐盟成員國需要逐步減少使用餐具、盤子、吸管、飲料攪拌器等10項塑料制成的產品,而到2021年,上述產品必須達到全面禁止使用傳統塑料生產。另外,歐盟也明確其他產品未來降塑指標,1)包裝制品,歐盟計劃到2025年,所有包裝制品要將傳統塑料的使用量降低20%,且實現可重復使用或可回收、可再生;并且將材料回收再利用成分提升至30%。2)塑料瓶領域,政策指出到2029年歐盟成員國必須做到塑料瓶回收率達90%;到2030年,塑料瓶中可再生材料使用占比不低于30%。1.1.3美國等:相對滯后,力度不及歐洲美國多個州頒布“禁塑令”,響應全球限塑、禁塑計劃。2020年美國紐約州和華盛頓州宣布禁止一次性塑料袋,正式打響“禁塑戰爭”第一槍;2021年,美國紐澤西、夏威夷及檀香山等地區陸續發布下一階段禁塑政策,其中夏威夷及檀香山地區禁塑政策最嚴,宣告從2022年1月1日開始,所以供應商將禁止再提供一次性容器、餐盤、聚苯乙烯容器等產品。隨著各個州的禁令開始,預計禁塑政策在美國其他地區將逐漸展開。限塑逐漸成為全球焦點,各國政府已制定相應方針。從其他國家來看,塑料污染的問題已經成為各國主要關注對象,2019年韓國、新西蘭等均開始對塑料袋、塑料制品實施限制和禁止的政策。2021-2023年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始加碼禁塑政策力度,加拿大政府公告到2021年底全國將會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餐具、吸管、攪拌棒等產品;澳大利亞宣告到2023年時,將逐漸淘汰一次性塑料制品。全球對未來塑料污染“清零”計劃已逐漸達成共識,隨著傳統塑料淘汰,替代品市場空間逐步打開。1.2哪些可降解材料會脫穎而出?目前市場上可降解塑料可分為“石油基”和“生物基”兩大類型。兩者區分方式主要以生產原料劃分。石油基可降解塑料是以化石能源為原料生產,主要包括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脂)、PCL(聚己內酯)等。而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是以玉米、秸稈等生物基材為原料,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HA(聚羥基烷酸酯)等。生物可降解材料性能各異,相較下PLA和PBAT工藝相對成熟,具備更高經濟效益是當前傳統塑料市場的主要替代品。1)從材料性能和力學性能來看,PLA的強度、耐久度、模量等數據都接近傳統塑料,可用作塑料的替代品,但是聚乳酸的耐熱性能不好,同時由于材質較脆耐沖擊性能不良,所以需要通過不同改性方式后才能使用;PHA是一種通過微生物發酵而成的材料,其彈性高,擅長用于食品容器等領域;PBS的性能一般,介于PE和pp之間,雖然可以直接作為塑料加工使用,但是由于生產PBS的聚合過程中會帶有少量未反應的丁二酸,從而容易老化;PBAT材料具有良好的伸展率和韌性,易于吹膜,被廣泛用于一次性包裝等;PCL擁有較低的熔點,Tg通常為-60℃,非常柔軟,具有極大的伸展性可用來制作各種薄膜產品,但由于結構柔軟,強度低無法作為支架材料。2)從生產工藝和經濟效益來看,相比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PLA和PBAT的售價最低,且生產工藝相對成熟,產能領先。PLA和PBAT的原料成本和工藝成熟度突出。①PLA的原材料主要以玉米和秸稈為主,材料成本相對較低。此外,其生產工藝已經逐步成熟,可實現大規模生產,2020年全球聚乳酸產能已上升至39.46萬噸年,占據生物降解材料主要產能份額。②PBAT的核心原料為BDO,近來受大宗漲價和BDO產能階段性緊缺,BDO價格浮動較大,長期看,其經濟效益和工藝成熟度依舊高于其他可替代新型材料,根據可降解塑料專委會數據,21年PBAT的售價在2-3.25萬元之間,最高售價仍低于除PLA外的可比材料,并且2020年PBAT產能已達到28.49萬噸年,未來仍有望繼續擴。其他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生產工藝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均有不足。①PBS受限于核心原材料丁二酸產能緊缺,原材料售價高達2萬元噸,導致生產成本較高。②PHA和PCL則是由于生產技術仍不成熟。企業在生產PHA時受限于聚合物脫揮分離環節,產物分離純化難度大;而在生產PCL時,企業仍面臨原材純度提高難,生產過程易爆炸等難點。因此,技術匱乏限制了PHA和PCL的產能釋放,缺乏大規模替代的經濟效益。綜合來看,由于傳統塑料及各類生物降解塑料性能各異,且部分可降解材料應用場景差異較大,導致各類材料不能夠直接替代。但是,在實際運用中,不同的可降解材料能夠通過改性按照特定比例共聚來滿足可降解塑料的替代需求。因此,綜合考慮最優性能和最具經濟效益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來看,PLA和PBAT在眾多可比材料中脫穎而出,被市場廣泛使用,而相較兩者,PLA是最具“雙碳”意義的材料。1.3PLA等可降解塑料替代空間廣闊傳統塑料市場龐大,PLA等可降解塑料迎廣闊替代需求。以中國市場為例,中華環保聯合會塑料循環普惠專委會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初級形態塑料產量為9574.1萬噸,塑料制品產量為8184.2萬噸,產量相當于世界總產量的13。若聚焦一次性塑料產品來看,塑料袋、快遞塑料包裝、以及農用膜占據最大的使用量:1)一次性外賣餐具:2019年外賣行業共產生90萬噸垃圾,其中塑料占比為60.1%,約54萬噸;2)一次性塑料袋:根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天使用塑料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料袋年使用量已超過400萬噸;3)快遞包裝:根據前瞻研究院,2019年全國快遞業務總量達635.2件,其中塑料包裝占比為33.5%,如果依據快遞塑料平均單耗40.87g計算,19年快遞塑料包裝總消耗為87萬噸;4)一次性吸管:19年我國塑料吸管使用量約460億根,每年塑料消耗量約3萬噸;5)農用地膜: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2019年我國農膜一直在減少,2019年農用膜產量為85.2萬噸。綜上所述,2019年合計主要一次性塑料用品消耗量約629.2萬噸,占塑料制品總產量8%。我們預計未來隨著政策在2022年和2025年兩個時間節點開展,生物可降解材料滲透將快速提升,PLA作為市場主流替代品將迎來廣闊市場需求。(報告來源:未來智庫)2.短期丙交酯產能和技術是勝負手2.1政策刺激需求拐點,市場化動力不足PLA是可完全生物降解的新型綠色塑料。PLA由玉米、秸稈等生物質為原料,經過微生物發酵制成乳酸,作為制造聚乳酸原料的產業環節;聚乳酸中游環節主要承擔以乳酸為原料提取丙交酯,以及丙交酯聚合形成純聚乳酸后通過復合改性形成下游所需求的復合改性聚乳酸。由于聚乳酸和傳統塑料性能接近,通過改性后的聚乳酸下游可以在膜袋包裝、一次性餐具、3D打印材料、醫療輔助器材等眾多領域使用。另外,PLA使用后置于對堆肥條件下可快速降解為CO2和H2O,隨后在光合作用下又可以生成淀粉,被利用于下一次聚乳酸的生產,形成聚乳酸碳循環經濟。目前聚乳酸生產的主流工藝是“兩步法“。全球聚乳酸制作工藝包括三類,分別為“兩步法”、“一步法”、以及“回收法”。1)“兩步法”是當前市場主流生產工藝,其原理是將乳酸單體縮聚脫水并由兩分子乳酸環化得到丙交酯后,再將丙交酯開環聚合得到聚乳酸。目前該工藝在市場上使用最廣泛,但由于工藝流程長、技術壁壘高,多數企業被卡在丙交酯生產環節,難以突破瓶頸。2)“一步法”又名直接縮聚法,指在脫水劑的存在下,乳酸分子相互之間的羥基和羧基發生直接縮合脫水反應產生聚乳酸的一種合成加工工藝,其優點在于單體轉化率高,加工工藝簡易,因此生產成本較低。3)PLA的化學“回收法”,該工藝可再細分為三類:熱裂解法、水解法及醇解法。該方法主要是將PLA高分子解聚到其單體分子結構,再經純化分離,后續可重新聚合成PLA;或解聚成其他小分子衍生物。面對未來怎樣合理處置聚乳酸廢品,回收法或是最優的解決辦法。國內聚乳酸產能緊缺,價格高企,限制應用場景的拓展。2021年全球聚乳酸產能大約50萬噸年,而國內產能僅18.45萬噸年。另一方面,根據我們預測,2022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空間預計將超過120萬噸。供需錯配疊加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影響下,PLA價格居高不下。2021年,我國PLA平均成交價約在2.5-2.9萬元噸之間,售價大幅高于傳統塑料每噸0.55-1.4萬元的價格。此外,低經濟效益也限制了PLA前期大規模的推廣,減緩PLA市場化替代進程。政策刺激PLA需求釋放,行業迎來第一波擴產。在全球限塑政策逐漸落地的大背景下,擁有聚乳酸生產能力的企業開始大規模擴產。根據市場不完全統計,在未來3-5年內,預計全球PLA新增產能將達到270萬噸,其中我國聚乳酸新增產能為252萬噸。預計隨著限塑政策在國內不斷推進,擴產迅速的豐原生物、海正生物等龍頭企業將率先占領市場,享受政策紅利。2.2國內已突破丙交酯技術“卡脖子”丙交酯技術壁壘高,是制約產能擴張的關鍵環節。丙交酯是采用“兩步法”工藝時,合成聚乳酸的中間體,也叫乳酸的二聚物。其主要生產方式是以乳酸為原料,乳酸需要在120-135℃時自酯化,在減壓下除去縮聚產生的水,以打破平衡,使反應有利于縮聚。接著用氧化鋅作為催化劑,在真空條件下蒸餾得到丙交酯。整個制備過程涉及工藝環節繁多,且生產環境復雜。根據《丙交酯產業現狀及關鍵過程技術難點》(佟毅等,2020《當代化工》第9期),丙交酯生產技術難點主要體現在點:1)反應器材質要求苛刻目前用于丙交酯的生產溫度為140~210℃之間,過程中會產生高濃度乳酸,其反應物腐蝕性很強,需要在縮聚、解聚反應器以及物料輸送泵和管道等關鍵單元用上耐高溫、耐腐蝕的特殊材質,且在負壓環境下材質要有一定的耐久度。同時因為產業化生產要求控制成本,材質的成本不宜過高。2)反應體系黏度過大無論是縮聚反應過程中的寡聚乳酸體系,還是解聚反應中的寡聚乳酸體系,在反應過程中流量逐漸減小,黏度逐漸增大,這個過程會顯著阻礙體系生成物的揮發,從而抑制反應向正向進行。而且體系會形成黏度更大的釜殘,釜殘在溫度降低之后很難采用泵連續排料的方式排出,容易堵塞管道,使整個連續化生產失敗。需要采用具有特殊功能的蒸發反應器和泵裝置,克服體系黏度大,反應產物無法及時揮出的障礙。3)反應條件難以控制整個反應須在負壓環境下進行。由于設備較多,系統與外界的接口也多,從而導致系統密封難的特點,須要借助系統真空度較高的真空泵,但真空泵負荷過高容易造成設備老化,故需要經過改良的真空系統來維持整個體系的負壓。此外,體系的熱交換方式也要經過慎重選擇,高壓蒸汽熱交換無法達到較高的溫度,而導熱油或電加熱方式又成本較高,且對缸體材料有更高的要求。故該體系的反應條件需要多種設備協調配合或者巧妙設計真空系統。4)催化劑難以選擇目前催化劑主要面臨問題包括:①部分催化劑由于是粉末狀固體,與乳酸難以完全互溶且很難直接加入真空系統,最終影響丙交酯收率;②金屬類催化劑易在丙交酯內形成殘留,不利于綠色環保的理念,必須嚴格控制金屬殘留量;③有機胍類催化劑不含金屬元素,是未來極具發展潛力的綠色催化劑,但此類催化劑尚未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其化學性能和經濟性還有待于在工程放大實驗中進一步驗證。5)綜合收率難以提高,工藝路徑需優化設計如果要顯著提高丙交酯綜合收率,須對整個丙交酯工藝路徑進行重新設計,識別每個環節的設備參數對產物綜合收率的影響,從而妥善選擇每個步驟的反應器和反應條件。目前,用乳酸生產丙交酯提高綜合收率難點在于:①縮聚反應中難以控制產生5~10個乳酸的寡聚體;②各個環節產生的乳酸、低聚乳酸以及高聚乳酸難以回收利用;③縮聚反應和解聚反應的產物難以分離出反應體系;④單一的提純方法難以分離出所有餾分,且難以在化學純度、光學純度以及產物收率方面做到平衡。全球聚乳酸處于擴產期,對中間品丙交酯需求大增。全球丙交酯產能緊缺,2019年以前國內聚乳酸生產企業的丙交酯一直是從TCP公司購買,但隨著18年12月TCP完成整條聚乳酸產業鏈布局后便終止向外繼續銷售丙交酯,轉為其生產線自用。其他具備丙交酯生產能力的企業主要是NatureWorks,其丙交酯產能僅能滿足自身聚乳酸生產線需求。目前丙交酯產能緊缺,掌握丙交酯技術和生產工藝的企業具備更高的產業鏈價值。丙交酯技術和產能方面,國產化替代已實現突破。自國外企業對國內斷供丙交酯后,我國聚乳酸企業開始加快研發丙交酯生產技術。到2019年底,海正生物率先打破技術瓶頸,掌握丙交酯生產技術;隨后豐原生物、金丹科技、中糧科技等公司相繼公布研發成果。截至2021年豐原生物公開信息顯示,其10萬噸聚乳酸產線已分兩期建成,且實現丙交酯自供;2021年金丹科技年報顯示,于22年1月已完成年產1萬噸的丙交酯生產線,且具備大規模工業化擴產的條件;中糧科技在近期公告宣稱,未來擬建設3萬噸年的丙交酯生產線,目前產品處于中試階段,且已有樣品。伴隨著丙交酯技術的逐步成熟,國內企業有望打破技術和產能瓶頸。綜合考慮未來聚乳酸產能規劃,需匹配丙交酯交貨能力至百萬噸級別。截至2022年5月,國內雖然多家企業已具備丙交酯生產技術,但實際產能仍處于較低位置,僅15萬噸年(中糧科技和光華偉業丙交酯處于在建擬建狀態,因此不予計算)。另一方面,據我們統計,我國未來3-5年中,使用“兩步法”生產工藝的企業聚乳酸產能規劃在216萬噸左右,結合每生產1萬噸聚乳酸需要丙交酯1.05萬噸來計算,預計未來3-5年聚乳酸產能將對應約227萬噸丙交酯產能。因此,中短期丙交酯企業擴產能力是勝負手。(報告來源:未來智庫)3.長期PLA市場取決于成本,一體化是趨勢塑料制品作為大宗商品,終端客戶對價格敏感度高。目前多家企業已逐漸突破丙交酯技術,正加速規劃產能落地,預計未來國內聚乳酸市場將會出現3-5家實現丙交酯環節大規模生產的企業,并且將持續降低成本。應用場景的替代進度和市場需求釋放將取決于降本增效程度。在控成本方面,需要解決主要原材料(玉米)穩定供給和一體化產能布局兩大關鍵環節;技術和工藝升級上,研發PLA改性技術、醫療器械等高端場景應用將為產業鏈帶來高附加值。3.1乳酸和原材料環節是遠期降本和擴產抓手聚乳酸產業鏈擴產,帶動對玉米需求大幅提升。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全球乳酸產能達115萬噸年,其中,中國乳酸產能約52萬噸年。預計在未來3-5年國內乳酸產能新增361萬噸,屆時國內乳酸產能將達到年產413萬噸的產能。若依據生產1噸乳酸需要消耗1.5噸玉米來計算,國內乳酸企業對玉米的需求量將從78萬噸年躍升至619.5萬噸年。國內玉米供需緊平衡,價格或保持高位運行。根據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2022年4月)對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式預測,2122年(21年10月到22年9月)我國玉米產量約為27255萬噸,同比增長1189萬噸;進口補充2000萬噸;總消費28770萬噸,延續緊平衡狀態。具體來看,需求端缺口增大:1)飼料方面,1季度生豬存欄量在減產,未來隨著豬價回升,豬周期需求復蘇,將帶來玉米飼料新增1700萬噸的需求;2)玉米傳統深加工領域需求走弱。受玉米價格高企,深加工企業利潤下降等影響,抑制其后期開工率;此外,國家宣布將嚴控燃料乙醇生產,政策管控將進一步降低深加工需求,對玉米需求壓力帶來一定緩解。供給端緊張加劇:1)國內受疫情管控影響,東北、華北部分玉米主產區物流受阻,北方港口玉米庫存偏低,玉米供給受限;2)國際方面,俄烏沖突持續,烏克蘭作為全球第四大玉米出口國,21年對外出口3161萬噸,約占全球出口總量的16.85%,而中國為其主要出口國,21年我國進口烏克蘭玉米823萬噸,占總進口額約29%。俄烏沖突或影響烏克蘭玉米生產和出口,加大我國玉米進口壓力。3)玉米種植成本上升,21-22年,我國玉米種植成本持續上升,21年國內地租增幅約35-50%,化肥上漲30%,而上漲趨勢一直延續到22年。另一方面,國家一號文件明確強調保障農民種糧利潤,導致成本向下游傳導,從而抬升整體玉米價格中樞。因此,綜合來看,22年我國玉米或延續緊供需平衡態勢,由于多因素擾動,預計國內玉米市場價格仍將保持在高位區間運行。減少對玉米依賴,拓寬秸稈等原材料品類。目前,理論上可替代玉米的乳酸生產原料包括玉米秸稈、甘蔗渣、木薯、甜菜等。若從廢料利用、經濟效益、原材產量、技術可行性來看,玉米秸稈有望成為未來理想的乳酸生產原料之一。1)技術進行到中試階段秸稈生產乳酸技術已進入中試階段,技術難點有望突破。玉米秸稈的主要成分為纖維素(32%~36%)、半纖維素(35%~40%)及木質素(17%~20%)。纖維素是由葡萄糖組成的大分子,多糖纖維素和半纖維素可以通過處理得到發酵原料—還原糖類,進而發酵生產乳酸。目前,開發秸稈的主要難點在于生產過程中酶的添加量、生產成本控制等問題。不同的酶添加量對秸稈的處理結果不同,國內對于秸稈發酵作為碳源的研究尚處于早期。當前國內涉及該項技術研發的公司包括凱賽生物、星漢生物、豐原生物等,并且前兩者研究已經走到中試階段,而豐原生物已建成1000噸年玉米秸稈生產乳酸的工業示范項目,公司公告稱,預計到2025年有望實現秸稈生產聚乳酸系列產品。2)原材料供應充裕玉米秸稈產量充足,工業使用仍具較大空間。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2021年我國玉米產量均保持在2.5億噸年以上,假設草谷比例為1.25:1計算,15-21年玉米秸稈產量不低于3億噸年。從回收率和利用率來看,目前全國秸稈回收率為82%,綜合使用率約84%,那15-21年我國每年大約有4725萬噸以上玉米秸稈被回收后未被合理開發利用。若依據豐原生物玉米秸稈開發聚乳酸的轉換比例:生產1噸聚乳酸需要4噸玉米秸稈原料來計算,那4725萬噸玉米秸稈可以滿足1181萬噸的聚乳酸產能需求。因此,面對未來國內聚乳酸僅267萬噸左右的產能,玉米秸稈作為原材料備選方案大幅緩解單一玉米原材料供給緊張局面。3)成本優勢顯著玉米-聚乳酸甘蔗渣-聚乳酸玉米秸稈-聚乳酸的轉化率分別為2.25噸玉米13.5噸甘蔗渣4噸玉米秸稈可生產1噸聚乳酸。我們假設以玉米2837元噸、甘蔗渣360元噸、玉米秸稈420元噸計算:生產一噸聚乳酸時,對應玉米、甘蔗渣、玉米秸稈為原料的成本分別為6383元、4860元、1680元。因此,在實現經濟效益最高方面,使用秸稈生產聚乳酸能夠大幅優化原料成本結構。3.2產業鏈一體化布局有助于降本增效聚乳酸全產業鏈布局,有利于控制成本。聚乳酸生產成本主要由原料、人工、能耗、折舊等成本組成。目前聚乳酸企業在使用“兩步法”生產聚乳酸時,其生產成本的計算方式存在兩種路徑:1)公司掌握部分生產工藝,需要對外采購乳酸或丙交酯來生產聚乳酸,生產和成本穩定性受上游供應商制約。①乳酸為原料生產聚乳酸。根據海正生物招股書顯示,2018-2021H1年公司乳酸入庫均價已從0.76萬元噸上升至0.99萬元噸,公司純聚乳酸銷售均價約2.43萬元噸,按照公司21H1純聚乳酸產品20%的毛利率計算,其生產成本大約在1.94萬元噸,其中原料成本約占71%。②中間體丙交酯為原料生產聚乳酸。根據中糧科技問詢信息,21年丙交酯售價在1.8-2萬元噸之間,原料成本較19年上升50%。參照18年海正生物使用外購丙交酯生產聚乳酸的成本結構,即直接原料成本占生產成本的85.85%,丙交酯成本上升至2萬元時,聚乳酸生產成本大約在2.45萬元。2)成本最低路徑:企業已打通原料-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各環節技術,配備上下游完整的產業鏈。在此路徑下,若以玉米為原料,且價格為2837元噸的條件下計算,每生產1噸聚乳酸的市場理論成本在1.58萬元左右,最低可達到1.3萬元噸。若未來能夠實現秸稈或甘蔗渣替代玉米生產PLA,那么生產成本可達到1.1-1.4萬元噸。綜合比較:一體化成本在1.1-1.4萬元噸,乳酸-聚乳酸1.94萬元噸,丙交酯-聚乳酸2.45萬元噸,一體化成本優勢顯著。綜上所述,相較當前聚乳酸2.5-2.9萬元噸的售價而言,未來聚乳酸價格具備較大下降空間。因此,在未來可降解塑料市場過渡到成本驅動的市場環境時,擁有先進原材成本解決能力,以及一體化產能布局能力的聚乳酸企業將會成為最終市場角逐的勝者。3.3改性技術和降本能力打開市場空間PLA材料性能好,應用場景較傳統塑料有效拓展。過去對PLA的討論主要集中于替代不可降解塑料實現減少塑料污染問題,其傳統意義的使用領域主要為一次性塑料制品。但PLA本身也具備一些其他獨特的特性,如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抑菌性、窒息性、保暖性等。它可通過生產和加工技術的改進,或者后期改性,使得PLA具備某些獨特的功能或大幅度提升其綜合性能,從而有效擴展其應用領域。舉例來看,PLA已在生物醫學領域得到突破性運用,根據其生物可降解性,它被大量使用在手術縫合線中,PLA縫合線在傷口愈合后被自動降解吸收,且無需二次手術拆線。此外,聚乳酸改性材料也逐漸在3D打印材料領域興起,PLA材料易于打印,與ABS相比,PLA具有更好的剛性和類似PC的強度,且無須封閉腔體,低收縮率,不翹邊、不開裂,可以打印大尺寸的模型等。未來PLA的應用領域有望隨創新工藝的成熟不斷打開,并且隨著PLA成本有效控制和性能有效改進,其創新應用需求市場將進一步擴大。4.國內廠商彎道超車,行業進入高景氣區間4.1擴產高峰將至,行業進入高景氣區間2021年聚乳酸迎行業拐點,國內企業開始彎道超車。聚乳酸發展起源于國外。20世紀50年代,杜邦公司最先完成“兩步法”工藝,并制得聚乳酸材料。到20世紀80年代,聚乳酸開始被廣泛運用于醫藥領域,隨后國外企業借助先發優勢,不斷拓展其應用范圍,完善聚乳酸技術。發展至今,國外部分公司已經搶占全球主要的市場份額。根據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美國Natureworks和荷蘭TCP公司合計擁有全球聚乳酸產能73%。國內聚乳酸的應用起量主要受限塑政策推動,國內PLA企業發展迅速,技術瓶頸突破后已開始大規模擴產。截至2021年,我國聚乳酸產能市場份額已從20年7%躍至37%,國產企業加速崛起。高景氣區間廠商普遍享受β紅利,3-5年競爭重心將往降本提效轉移。經過本輪擴產,國內將完成完整的產業鏈布局:①成本優勢顯著的一體化布局廠商有4家,分別是Natureworks、TCP、豐原生物、光華偉業,而2-5年后有望上升至9家,國內如同杰良、金丹科技、中糧科技等已在建設一體化產能。②貼近終端需求端且掌握豐富聚乳酸改性技術的公司有3家,分別為光華偉業、海正生物和中糧科技,同杰良也在積極研發儲備該環節。我們預測2年-3年時間窗口期內,擴產速度快的廠商普遍能享受β紅利。但3年后隨著國內各環節產能落地,市場競爭將顯著加劇,尾部或將出清:隨著產能集中釋放,供給速度加快,對價格沖擊力度大,市占率提升能力(大宗商品需求+控制成本能力)及垂直場景拓展能力(高端需求+改性合成等應用端研發能力,適用醫療、3D打印等場景)將成為控本和應用端研發能力將成為市場勝負手。4.22025年降塑令下PLA大宗需求208萬噸2-3年內行業擴產驅動力主要是禁塑令推進,根據國內《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中,“禁塑”的關鍵時點、限塑地區、限塑產品等條件,以及供給釋放進度,對22-25年的PLA市場空間進行預測。預測內容主要包括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具、快遞包裝、農用塑料膜、一次性吸管五個板塊。1)一次性塑料袋市場空間:塑料袋消費主要發生在超市、商場、集貿市場、小商店、外賣打包以及家用等場景。假設塑料袋使用量與我國除汽車以外的社零消費總額成正相關,但與限制政策(特指收費限制型政策,客戶需付費購買塑料袋)為反比,因此假設我們預測2021-2025年塑料袋消耗量增速為7%3%4%4%4%。各地可降解塑料袋的滲透率逐步推進,推進順序為省會→地級市→縣城→鄉村,假設21-25年,可降解塑料在一次性塑料袋的滲透率為12%18%30%35%40%。2)快遞包裝業務:全國快遞業務量預計到2025年我國快遞業務會達到1500億件,22-25CAGR為7%。此外,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調查,2019、2020年全國塑料包裝快件占比為34%和35%,我們假設22-25年塑料包裝快件的占比為35%;另一方面,經研究院計算,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量約為40.87g件,結合政策實施時間和地區,從2022年開始,可降解塑料逐漸開始滲透,22-25假設可降解塑料在快遞領域滲透率為22%43%58%63%。3)一次性餐具:一次性餐具在政策中實施分為兩個特定區域,1)餐飲堂食,2020-2025年主要限塑區域;2)外賣服務,限塑從2025年開始逐漸趨嚴。由于一次性餐具主要運用領域為外賣服務,所以一次性餐具的滲透率到2025年才有望加速提升。根據前瞻產業院預測的外賣交易額和平均單筆訂單金額計算21-25年訂單數量。平均每單外賣大約使用塑料約34g。同時假設一次性堂食餐具約占外賣塑料使用量的10%,再根據政策實施城區和時間,我們預計21-25年可降解塑料在一次性餐具領域的滲透率為8%9%10%20%50%。4)農用塑料膜:農用薄膜方面,目前國內政策主要倡導農用膜回收使用、且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鼓勵使用可降解材料。我們分析基于當前可降解塑料成本仍大幅高于PE等傳統塑料,疊加政策強制性相比一次性塑料產品要弱,因此預計該領域可降解塑料滲透要到2023年才能逐漸顯現,該類市場有望在產能瓶頸解決后,也就是25年后有望加速提高滲透率。我們預計2023-2025年其滲透率為1%3%5%。5)一次性吸管:根據政策顯示,從2020年底開始,我國將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吸管,吸管市場有望成為限塑令首先完成的領域。市場數據顯示,每年我國吸管使用量達460億根,約3萬噸。PLA材料高售價導致前期選擇使用紙吸管的客戶較多,而后期雖然PLA價格下降,但隨著竹吸管等新型生物基材料進入市場,將會成為多種新型材料共存局面。假設未來對吸管的需求不變,保守估計21-25年可降解塑料在吸管領域的滲透率在20%30%40%45%50%。綜上我們預計到2025年,國內限塑令有關的可降解塑料市場空間達411萬噸,CAGR(21-25)達61.5%。到2025年預計我國PLA降塑令相關大宗需求將達208萬噸。目前,可降解塑料市場主要被傳統淀粉基(占比32%)、PLA(32%)、石油基PBAT(23%)可降解塑料占據。從PLA的力學性能數據來看,由于其易注塑和擠出,難吹塑成膜的特性,聚乳酸主要用于生產一次性餐具和吸管,而在生產薄膜類產品時一般采用PLA與PBAT溶液共混的方法,加入一定比例PBAT和增溶劑,改善PLA的機械性能。相關研究表明,按重量比例,PLA:PBAT=60:40時,兩者性能已得到互補;當比例為50:50時,薄膜微觀形貌更均勻、致密。從成本角度來說,近5年PLA成本略高于PBAT,未來隨著PLA規模化生產帶來的成本降低,競爭力有望加強,我們預計在20222025年,PLA在一次性餐具和吸管領域的滲透率分別為50%80%和60%90%;在一次性塑料袋、快遞包裝、農用地膜領域,20222025年PLA滲透率為30%45%。綜上所述,20222025年我國政策覆蓋領域的PLA市場需求將分別達40萬噸和208萬噸,CAGR(22-25E)預計達到72.8%。5.重點公司分析5.1光華偉業:3D打印材料龍頭,積極布局降塑令賽道公司是新三板掛牌公司,所屬層級為基礎層,采取集合競價交易。2016年4月公司在新三板掛牌,同期公司被譽為中國好材料“3D打印行業領軍企業”;2021年公司成功入選廣東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司是3D打印材料全球龍頭企業。公司成立于2000年,以生物降解材料的合成起家,掌握乳酸-丙交酯-聚乳酸相關制造技術,具備丙交酯、聚乳酸、聚己內酯、乳酸脂等環境友好型生物材料以及改性材料的生產能力;公司持續挖掘聚乳酸的應用場景,產品范圍從早期的可降解材料,拓展至可降解材料、改性制品、以及3D打印材料并行的產品矩陣。公司3D打印整體解決方案能力突出,3D打印增材ESUN品牌在全球占據第一的市場份額,其工業級和消費品3D打印均處于中高端水平。公司加速業務擴張,銷售規模穩健提升。收入端:2020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062.74億元,同比增長46%33%;歸母凈利潤為0.160.13億元。同比增長456%-17%。營收明顯增長的原因主要系降塑令等政策刺激、以及終端應用場景多樣化帶來市場規模進一步提升;同時,公司繼續優化營銷渠道,開發索爾維、雷孚斯等合作方,進一步擴大產品品類。2021年公司歸母凈利潤下滑主要系匯率損失和海運費上漲。盈利端:近三年,公司凈利率、ROE(攤薄)波動較大,201920202021公司凈利率分別為2%8%5%。公司主要以出口為主,采取美元結算方式,受匯率和原材料成本、海運等影響,導致近年盈利指標出現明顯波動。公司掌握聚乳酸產業的“卡脖子”技術,擁有丙交酯生成聚乳酸以及聚乳酸的回收技術。公司核心技術包括精制丙交酯制備、回收聚乳酸制備精制級丙交酯、制備聚乳酸及3D打印材料等,擁有多項發明專利。1)公司獨創X型生產系統,是由聚乳酸、乳酸酯、乳酸酯兩項生產技術集合而成的技術系統。在同一套技術系統內,由乳酸和低純度聚乳酸形成丙交酯中間體,丙交酯中間體既可以直接生產聚乳酸以及聚乳酸多元醇,又可以直接生產乳酸酯。X型生產系統能夠放大生產系統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能耗,最大限度的提升生產裝置的生產效率。2)公司全球首創聚乳酸化學回收技術,突破聚己內酯連續聚合技術。全球禁塑令背景下,公司立足聚乳酸合成和改性技術,開拓下游可降解包裝、紙杯等藍海市場以及醫用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公司在聚乳酸應用上產業布局完備,在鞏固和提高3D打印增材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積極擴產下游應用場景,在一次性可降解材料、生物醫用等領域研發新品,有望進入二次成長曲線。2021年12月,公司成功中標南方航空兩個生物降解塑料項目,目前已建成1條產線,正在規劃2條產線,建成后產能有望達到3億元。可降解生物材料主要聚焦骨科、手術縫合線等領域,目前已供應醫療企業,部分已實現國產化替代。加碼聚乳酸及高值化循環利用領域,鞏固企業核心競爭力。2022年4月,光華偉業官方公告,公司與湖北枝江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署《投資協議書》,投資領域主要包括建設聚乳酸化學回收與乳酸脂、多元醇高值化利用項目和生物材料共聚與共混改性應用項目。根據湖北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備案信息,此次項目總投資額為28000萬元,預計開工時間為2022年8月,項目建成后公司預計新增3萬噸年高光純丙交酯產能,以及1萬噸年的乳酸脂產能。公司未來產能大幅提升,將進一步增強其盈利能力,夯實核心競爭力。5.2海正生物:PLA領域“拓荒者”,增資擴產動能足聯手長春應化所,成就聚乳酸行業領軍企業。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國內聚乳酸企業中較早從事聚乳酸生產及銷售業務的企業。2008年公司建成5000噸聚乳酸示范線并穩定生產。2011-2015年,公司在863計劃“新一代聚乳酸的生物—化學組合合成技術”課題任務中作為牽頭單位,聯合長春應化所進行聚乳酸生產工藝設計和優化、開發耐熱聚乳酸樹脂及其他專用樹脂的生產工藝等工作。2019年公司成功打通乳酸-丙交酯工段技術,完成聚乳酸全產業鏈覆蓋。公司發展至今已形成10余種主要牌號,30余個細分聚乳酸牌號規模化生產,并且成為國際化工巨頭BASF、全球領先生物企業Novamont、以及韓國著名零售集團BGF等國內外企業的供應商。公司已注冊科創板發行,通過IPO進一步擴大產能規模。公司已于2022年3月3日過會。3月11日已提交注冊,擬募資13.26億元。21上半年公司營收增長加速,盈利能力提高。2018-2020年公司產品銷售穩健,營業收入CAGR達7%,歸母凈利潤CAGR達87%;2021上半年公司新產線投產,產能和銷量雙增,營收快速上升至2.66億元;歸母凈利潤0.22億元,營收規模已達到2020全年水平;21H1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負主要是公司增加產品備貨額所致。盈利能力方面,1)凈利率和毛利率:2018-2021H1,公司毛利率、凈利率大幅上升后小幅回落。主要原因系2020年在“限塑禁塑”政策直接刺激下,聚乳酸市場價格漲幅較大,帶動公司產品毛利率、凈利率大幅上升至26%和12%,而2021上半年由于乳酸原料價格上漲,疊加全球疫情影響下,國際航運費用及匯率波動導致盈利能力小幅下降。2)ROE(攤薄):2020年公司攤薄ROE下降3pct,主要原因為2020年末公司收到股東及戰略投資者的增資4.63億元,凈資產大幅增長,使得權益乘數下降。綜合來看,公司目前業務發展良好,營業收入和盈利水平持續增長。攻克聚乳酸核心技術,實現聚乳酸產業鏈國產化。在丙交酯斷供的壓力下,公司于2019年突破“乳酸—丙交酯”工段技術瓶頸,成功打通“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及部分復合改性聚乳酸等各個環節的制造工序,實現聚乳酸全產業鏈國產替代。具體來看,公司在不同環節中的核心技術包括:多效連續蒸發技術、自制高效環化催化技術、耦合分離提純技術、新型聚合技術和聚乳酸復合改性的結構相變與結晶性能調控技術,分別對應聚乳酸產業鏈的脫水酯化、環化、純化精致、增鏈和改性加工生產工序。核心技術主要解決生產環境中抑制逆反應、物料的純化精致、產品光化學純度低等問題,提高收率及生產效率,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知名機構認購,“強強聯手”夯實公司市場競爭力。2020年10月海正生物引入新股東,增加股本6,052.8551萬股,增資價格為7.65元股。其中,新增中石化資本、中啟洞鑒、以及椒江工聯等知名機構。中石化資本為中石化集團旗下投資公司,連接著巨大的石油基材料下游應用市場;中啟洞鑒擁有中化集團和清華大學背書,中化集團不僅擁有全球充沛的糖資源,而且在乳酸菌種的研發及生產方面具備大量經驗積累;椒江工聯擁有椒江國資背景并能銜接多家上市公司資源。因此,公司通過強強聯手,有望借助戰略投資者強大的背景,在公司原材成本管控、市場銷售渠道擴張、以及未來資本運作等方面帶來持續的正向影響。加速產能擴建,擴大公司市場份額。公司目前正處于產能爬坡期,截至2021年3月,公司純聚乳酸年化產能達3.45萬噸,復合改性聚乳酸產能達1.95萬噸;項目完全釋放后,預計公司純聚乳酸產能將達到6.5萬噸年。此外,公司本次發行上市募集資金主要用途為聚乳酸擴產及研發中心建設,預計未來達產后聚乳酸產能將增加至15萬噸。公司加速布局產能建設,不斷提高公司產品的市場占有率。5.3金丹科技:國內乳酸龍頭,PLA一體化加速布局公司是國內乳酸產業龍頭。金丹科技在1984年成立,并于2020年4月22日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主要從事于乳酸及其衍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核心產品包括各類乳酸、乳酸鹽和乳酸酯等,被廣泛應用于食品、飼料、生物降解材料、工業、醫藥等領域。目前,金丹坐擁全球第三,國內第一的乳酸產能,年產能達17.8萬噸,占據國內乳酸總產能的34%,并且公司產品已遍布歐洲、日韓、南亞等全球80多個國家和,下游客戶包括海正、伊利、娃哈哈、德國UDC、俄羅斯MCD等優質客戶,凸顯乳酸龍頭地位。乳酸業務延續高增,盈利持續承壓。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38億元,同比增長40.02%,近三年CAGR達21.5%,營收增長主要系乳酸銷量、價格雙升;2021年公司歸母凈利潤1.33億元,同比增長10.94%,近三年CAGR為16.7%。從盈利端來看,公司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從2019年的34%13%下滑至2021年的19%9%,由于疫情、以及上游玉米、煤炭、硫酸等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導致盈利能力連續承壓;2022Q1公司毛利率出現小幅回升,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公司立足于乳酸生產,坐擁全球第三,國內第一的乳酸產能。公司在乳酸的研發生產中擁有豐富的經驗,2009年金丹科技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共同研發L-乳酸產業化技術,打破國外在L-乳酸的技術壟斷。并且公司成功自研D-乳酸關鍵生產技術,其生產的D-乳酸光學純度可達99.5%以上,而目前市場上最高乳酸濃度僅92%,乳酸濃度優勢明顯。另外,在公司產。能方面,至今公司乳酸產能已達到17.8萬噸每年,位居全球產能排名第三,全球一、二名長期被美國Natureworks和荷蘭TCP公司占據,而在國內,金丹占據國內主要產能,穩居市場第一。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乳酸產能約51.8萬噸,公司乳酸產能占總產能的34%。公司1萬噸丙交酯產能投產、10萬噸聚乳酸項目積極推進,PLA全產業鏈雛形初現。公司目前已經攻克丙交酯關鍵技術瓶頸,且1萬噸丙交酯產能已于2022年1月落地。另一方面,金丹在2020年“42211”規劃中,計劃打造10萬噸年的聚乳酸產能項目,該項目已于2020年下半年開工,目前正在積極跟進,未來待聚乳酸產能落地,公司將完成聚乳酸全產業鏈覆蓋,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前瞻布局玉米生產基地,從源頭解決原料成本波動問題。在國內玉米供給緊平衡,價格高企的大背景下,公司開始布局玉米生產基地。2021年4月14號,金丹設立全資子公司河南金丹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正式介入上游玉米種植領域。子公司所在地周口屬于豫東平原,盛產小麥、玉米和花生等農作物,是河南省面積最大的優質糧倉。目前,公司玉米種植基地處于發展初期,截至2021年年底,金丹擁有土地流轉面積12516.76畝,若以玉米單產419公斤畝計算,每年玉米產量約5244.5噸玉米,當前僅占其原料需求的1.96%(21年預估玉米原料總需求為26.7萬噸),有擴產需求。5.4中糧科技:深耕玉米深加工,前瞻布局PLA產業公司隸屬中糧集團,是國內玉米深加工龍頭企業。公司于2018年11月完成與上市公司-中糧深化的資產整合,并在2019年正式更名為“中糧科技”。目前,公司主要從事于玉米精深加工,核心業務覆蓋食品原料級配料、生物能源燃料、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三大類別,其中生物能源業務是公司第一大主營業務,2018-2021H1該業務營收占總收入比例均保持在45%以上。除此之外,公司借助先進的深加工技術,不斷延展聚乳酸產業鏈,以及其他衍生產品。目前公司在聚乳酸領域已向下突破丙交酯生產技術;而在特種產品開發領域,產品也已擴展到變性淀粉、低菌淀粉、風味糖漿、特種酒精等產品,21上半年實現銷量超過35萬噸,同比增長顯著。公司業績增長穩健。21年公司受益燃料乙醇價格上漲,實現營收234.69億元,同比增長18%,17-21年CAGR達39.06%;同期歸母凈利潤為11.33億元,同比增長91%,17-21年CAGR達47.83%。另一方面,公司盈利能力提升,20-22Q1毛利率和凈利率均有提高。21年石油價格、玉米價格上漲,帶動燃料乙醇價格維持高位,但公司憑借豐富的技術積累,利用多種原材料生產燃料乙醇,從而擴大盈利空間,20-22Q1公司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從10%3%提升至12%7%。燃料乙醇業務全國領先,加工技術多元。截至2020年,全國燃料乙醇合計產能為464萬噸,而中糧科技擁有燃料乙醇產能135萬噸,占全國總產能的29%,穩居全國第一。另外,從生產技術來看,公司燃料乙醇技術儲備豐富,至今已掌握包括玉米、水稻、木薯、小麥等不同原材加工燃料乙醇的技術。并且針對全國難以突破的非糧燃料乙醇生產技術,公司早在2006年就提出解決方案,建設起中國第一條木薯燃料乙醇生產線,填補國內技術空缺。中糧已打通丙交酯技術環節,預計2023年正式投產。根據公司發布《關于投資建設年產3萬噸丙交酯項目的公告》,中糧科技擬投資58,693.83萬元,在吉林省榆樹市五棵樹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3萬噸年產能的丙交酯生產線,項目預計2023年投產。目前公司已擁有3萬噸年的聚乳酸生產能力,丙交酯項目建成后,公司有望擺脫市場丙交酯產能緊缺的局面,增強公司在可降解塑料領域的盈利能力。5.5同杰良:任杰團隊領軍,掌握PLA全產業鏈技術公司擁有聚乳酸全產業鏈技術。同杰良成立于2005年1月,由同濟大學科研團隊、上海創業投資公司、楊浦科投公司和同濟大學聯合創辦。公司深耕聚乳酸行業二十年,主要從事聚乳酸及衍生產品的研發和銷售。2006年公司申請國家836計劃項目:聚乳酸的直接縮聚法工業化生產技術及系列化牌號產品開發,并于2009年通過驗收,隨后公司繼續加強聚乳酸產業鏈建設,于2013年完成中國首條萬噸級聚乳酸生產設備調試,正式投產。發展至今,公司已擁有國內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17項,美國發明專利1項,并且在產品運用端,公司可對外銷售產品包括注塑級、薄膜級、片材級等聚乳酸粒子,以及聚乳酸纖維、無紡布、3D打印材料等衍生產品。攻關PLA全產業鏈技術,技術核心競爭力強。公司是國內少數已完全掌握乳酸制造能力、丙交酯生產技術、開環聚合能力、以及聚乳酸改性能力的企業。企業核心技術團隊由許克強先生和任杰教授領軍。許克強曾在豐原集團主持引進與比利時格拉特合作的乳酸項目,而任杰是國內聚乳酸行業學術專家。在優秀的技術團隊帶領下,公司不斷突破聚乳酸高技術壁壘的屏障。目前公司不僅掌握聚乳酸制造的“兩步法”工藝,而且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一步法”制造工藝的企業。知名機構參股,公司加快一體化產能建設。根據天眼查數據,截至2022年4月28日,中金祺智(上海)股權投資中心和紅杉瀚辰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分別持有馬鞍山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稱“馬鞍山同杰良”)8.61%和6.51%的股份,馬鞍山同杰良為上海同杰良旗下子公司,母公司持其股份為50.57%。此外,馬鞍山同杰良旗下全資子公司同邦新材料在19年10月已通過煙臺市生態環境局海陽分局環評測評,測評報告書顯示,公司未來規劃年產30萬噸乳酸、20萬噸聚乳酸、10萬噸乳酸纖維生產線。擬建項目分兩段進行,一段建設周期為30個月,預計2022年4月建成;二段建設周期為18個月,預計2023年10月建成。未來項目全部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5億元以上,年均利稅總額約29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3億元。5.6豐原生物:PLA潛在龍頭,一體化產能充裕公司隸屬豐原集團是國內新晉聚乳酸領先企業。豐原集團是一家主要從事生物化工、生物制藥、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的科技產業型集團公司;豐原生物是集團內生產有機酸、氨基酸及其衍生品的企業,業務也覆蓋乳酸及聚乳酸的生產和銷售。公司聚乳酸產業最初發家于農作物深加工領域,而后逐漸向聚乳酸產業鏈下游延展。2018年豐原生物與Futerro公司合資建立安徽豐原福泰來聚乳酸有限公司,開始邁入飛速發展時期。合作方母公司為比利時Galactic公司,擁有多年聚乳酸研發經驗。截至目前,公司在玉米-乳酸-丙交酯-聚乳酸均已布局產能,目前是國內聚乳酸領域中唯一一家在各環節產能過萬的企業。加速聚乳酸產能建設,未來公司全球產能占比或是全球第一。近年來,公司產能迅速擴張,1)乳酸產線,公司現有產能已達15萬噸年,并且預計2022年上半年,在安徽的乳酸產能增加50萬噸;另外在內蒙古和山東分別規劃有50萬噸和18萬噸乳酸產能,所有項目落地后,公司年產能達133萬噸;2)聚乳酸產線,截至2021年,豐原擁有年產10萬噸的聚乳酸產能,而未來公司預計2022年上半年在安徽增加30萬噸的聚乳酸產能;另外在內蒙古和山東分別規劃有30萬噸和10萬噸,合計新增70萬噸聚乳酸年產能。未來預計公司聚乳酸總產能達80萬噸年,占全球總產能的27%,位居全球第一。積極開發新型原材料,加速實現秸稈替代玉米。公司目前已儲備利用秸稈生產聚乳酸的技術,2010豐原集團已建成使用玉米秸稈為原料生產5000噸年燃料乙醇、1000噸年乳酸的工業化示范項目,并且通過了安徽科技廳的驗收。公司官方預計,到2025年后實現農作物秸稈為原料規模化生產聚乳酸系列產品,屆時豐原有望打破原料端成本過高的屏障,增強公司產品核心競爭力。(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股民福利來了!十大金股送給你,帶你掘金“黃金坑”!點擊查看>>

關鍵字標籤:工程塑膠加工
為企業量身訂做平面設計、廣告設計、CIS設計。
為企業做完整品牌行銷規劃,凸顯品牌意識。